《珞祿子三命訊息賦》一書人稱為命理學的開山之作,歷史上為其註解的命理大家,當有九家以上,而目前流傳下來的實際是6家,除萬民英是明朝人,另外5家皆宋朝人,但該書的成書年份歷來說法不一,從其書的內容和文體來看,涉及有東晉之人物,南朝的字型,故最早不可能早於南北朝,而看其內容,有一句“己巳戊辰,度乾宮而脫厄,丙寅丁卯,秋冬宜以保持”,該句乃出自李虛中命書,筆者以前乃從古法的的角度分析過這句話,乃明顯的六十甲子三元論命特色,故該賦與李虛中祿命必有淵源,最早不可能早於李虛中,看為其註解的命理家也多次引用李虛中,王廷光有說虛中說,可見北宋時期必有李虛中的經典留下,當非當今的《李虛中命書》,而北宋乃承接五代十國和唐末而來,故在李虛中前後應出現過一批祿命古籍,只是現如今留下來的沒有,從注家用李虛中給訊息賦註解的角度看,該書亦應在李虛中之後,李虛中出生於761年,去世於813年,青中年時期乃唐德宗李適主政時期,為唐朝第十位皇帝,在位時間(779-805年),一共26年,而李虛中此時正是28歲-54歲,故必是德宗時期的官員,且與李賀相交,讓大文豪韓愈為其寫墓誌銘,後世得已知道此人,後之命理家多宗李虛中為祿命之祖。
但李虛中生活在唐朝,唐朝是一個文化張力非常大得國度,受佛教文化影響非常的重大,甚至方方面面都存在影響,在李虛中生前,唐朝編有《開元佔經》,作者為印度的瞿曇悉達,四代皆為唐朝的天文學家,供職於天文機構,故李虛中的祿命法和當時的七政四餘都是受到印度星學文化影響的。
因此,李虛中所創立的“祿命法”與七政四餘排盤,並非完全獨立於印度星學體系,而是融合了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占星體系。這種融合也反映了唐代文化交流的繁榮和開放程度,體現了中國古代占星術的博大精深。
像很多的三主三限身命宮之類的應該就都是來自於星學。
,而“三主三限”則是八字命理中的術語,與星學有所區別。想要深入瞭解自己的命宮,可以透過“八字命宮查詢”來獲取更詳細的資訊,例如命宮的五行屬性、吉凶分析以及對個人性格、事業、感情的影響等。
故祿命法的誕生應該與星學混合有一定的關係。
李虛中是在805年去世的,但歷史上記載的資訊不多,僅從韓愈為其寫的墓誌銘可見,如把805年後是李虛中作品流通的時間看待,訊息賦的成書年份應在805年-900年之間,應該在中晚年階段比較合適,應為傳播到消化應用需要時間的緩衝,李適後唐朝40年皆政治鬥爭不斷比較混亂,這種環境是不太利於治學的,但只是作為假設存在;
後期在歷史上出名的名君當屬唐宣宗李忱,在位時間是846-859年,一共13年,這段時間國家清平,最有利於修學作總結,如果把這些因素考慮進去:
1:805-900之間是珞祿子成書年份
2:830-860年(唐宣宗年間完成有可能)
唐宣宗後已經屬於晚唐,故珞祿子三命訊息賦疑是晚唐之產物,在907年-979年之間,有70年的五代十國史,如從北宋建立政權則是960開開始算起,訊息賦的流通時間當在五代十國時期,而訊息賦在歷史當中是從北宋開始流通的,且在五代與晚唐都沒有人為其作注,連一些歷史的痕跡都沒有,故成書年份不可能早於李虛中活動年間,也不可能早於晚唐,三命訊息賦最可能完成的時間應該在晚年-五代十國之間為重。
在五代十國與北宋交接的時間,最有名的術數應當屬陳摶,陳摶在歷史上的著作甚為豐富,而且受到後周北宋二朝君主禮遇,且為道家人物,一生隱居山林,人稱陳摶老祖,故以陳摶的學識來看,其實是有可能完成《珞祿子三命訊息賦》的,如果成書在晚唐當為不知名人物,五代十國之間或與陳摶有一定聯絡,而四庫與序文中有以為陶弘景所作,按上述是不可能的,直接推翻。
陳摶老祖生於871年,死於989年,時間橫跨唐僖宗年間-五代十國-北宋時期,且在唐僖宗年間888年,17雖受到唐僖宗接見,賜為“清虛處士”,(此說存疑)。
看百度百科記載,活動在後唐-後晉,並且拜麻衣道者為師學習道法,同隱於華山。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受後周世宗柴榮召見,任命“諫議大夫”,不仕,賜號“白雲先生”。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趙光義召見陳摶。
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見陳摶,賜“希夷先生”稱號。
端拱二年(989年)七月,去世於華山張超谷,享年一百一十八歲。
陳摶老祖,別名白雲先生,希夷先生,清虛處士,字圖南,號扶搖子,為道家人物,後世得理學發源也與陳摶有很大的關係。
觀《珞祿子三命訊息賦》的文風,明顯是飄逸人士所為,為道家人物,毫無佛教與儒家之端莊文風,故必為道家人物無疑,而筆者對於陳摶作亦存在一定的考慮,此為一說。
小結一下我對訊息賦的成書年份看法:
1:與李虛中有很大關係,不可能早於李虛中活動年間,在813年之後。
2:成書年份第一種可能在唐宣宗李忱859年間-晚唐。
3:成書年份第二種可能在五代十國,907-970之間。
4:為道家人物所作,疑是陳摶所為。
二:珞祿子三命訊息賦版本與註解家
下面再談一下《珞祿子三命訊息賦》的版本,目前在流通的版本實際上只有2個版本:
1:南宋紹定版《新雕注梳珞祿子三命訊息賦》,說明為東方疏,李仝注;紹定即宋理宗字號,共用6年,在1228-1233年該書已正式流通。
東方即東方明,東方明與李仝皆是對原文直接註解,其實當為二家之注,東方明在註解中曾引用舉例天聖元年字號,天聖元年乃宋仁宗字號,使用時間為1023年-1032年,一共9年,元年即首年,當舉例1023年,故東方明當是宋仁宗早期活動之人物,宋仁宗時期為宋朝大儒輩出,文風興盛時期,而東方明之事蹟均無考,且註解比較古老,但在北宋處有如此淵深的學識,當為望人無疑,亦為目前已知最早為訊息賦註解之人,通篇皆是用年命祿命法為主來註解,可見北宋初期,流行的是李虛中之祿命法,根本無任何子平法的痕跡。
第二個注家是李仝,在序文中介紹,李仝與韓宗彥相友好,韓宗彥即桐木韓億之長孫,韓億乃北宋宋仁宗時期的宰相,生有8子,3個宰相,當為名門望族,韓宗彥又為歐陽修長女婿,故李仝與之相交,即便不是官員,其命理學水平亦很高,起碼流通在上流社會,而韓宗彥帶來鄭潾注給李仝完成之註解,可見前之訊息賦註解在皇家已經流通,而序文落款為1059年,為宋仁宗晚期,而韓宗彥在次年1060年去世,應為30-40歲之間,屬於英年早逝,而李仝當時多少歲,亦無考,李仝的用法也以年命祿命法為主,在他之前用神煞比較多,他是刪減的,三元以天元祿為重,對本主的看法與諸家不同,以胎月生月為本主看十二宮,非年本日主之類,但看財官,疑是徐子平後面的來源,整體來說當是屬於祿命古法體系,可以看出北宋的早年和晚年都是年命祿命古法流通的時間,此時暫時不見子平法任何痕跡。
從該版本中看出,起碼在理宗時期,市面上流通的皆是年命祿命古法為主。
2:第二個珞祿子三命訊息賦版本是元朝,《新編四家註解經進珞祿子三命訊息賦》,該版本收錄有4家的註解,即李仝註解,王廷光註解,釋曇瑩註解,徐子平註解。
李仝註解上面已經介紹不講述;
王廷光為北宋宋微宗時期之官員,註文是上給宋微宗的,在1123年,已經接近“靖康之變”,在北宋與南宋之交,而王廷光注多次批評前人李仝和引用李虛中之言,且論命以年命祿命三元納音為主,可見三者之間互相聯絡,乃是單獨的一個體系,可見北宋晚年時期,市面上流通的也是祿命古法,沒有任何子平法的痕跡;
接著註解的是釋曇瑩禪師,落款為1127年,即靖康之恥,宋高宗之年,但為其寫的序的董公權是寫於1128年,董公權尊稱其為瑩師,董公權為北宋的權臣,高宗年間歲數已經很大,故應為釋曇瑩晚年之著作,作書時期應在60歲之後,從中多次引用李仝和王廷光的註解,以年命祿命納音註解為主,可見4者之間皆屬於一個祿命體系,而縱觀4家註解,皆不見任何徐子平法的痕跡,故從年代上考慮,徐子平其人不可能活動在五代十國,也不可能活動在北宋,當是在宋高宗之後的人,最起碼活動在釋曇瑩之後,而北宋與南宋初年均以年命祿命法為主流論命之法。
再看其中徐子平的註解,與前面4家之註解大異,不用年命,以日柱為主,不用納音,神煞也很少用,專用祿馬財官,看旺衰向背,有明顯開後世論內外格,轉論財官之調,且論法跳躍活躍,但已有明顯的個人特色,與前輩諸家皆不同,萬民英曾評價其注:“似非賦義”,可見萬民英對子平也並不是全盤接收認同的。
徐子平到底是什麼時期的人呢?
這個問題歷來爭論不斷,而在《珞祿命訊息賦》注中,有其舉的胡茂老分析的例子,看其分析,已經知道其人生平,故當在胡茂老之後之人,查胡茂老的生平:
胡茂老北宋末南宋初人,生於1087年,高宗時為禮部尚書,參知政事情(副宰相)。
根據《宋史》記載,“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懷仁人。幼孤貧,母鬻機織,資給使學,讀書過目不忘,尤邃於《易》。……紹興十六年,病革,……。
紹興十六年即1146年,那麼起碼可以證明,徐子平乃1146年後之人,活動在胡茂老之後,所以晚於諸家也就可以理解,也就說明徐子平最早不可能早於1146年活動,當在1146-1200年間之人為正。
而徐大升作《子平三命通變淵源》是在寶佑年間後,寶佑即宋理宗時期所用,1253年-1258年,一共用了5年,即按1253年算,與上述徐子平舉胡茂老,剛好相差110年,故推斷徐子平與徐大升二者之間所活動的時間應該不會差太遠,起碼不會存在百年之差,舉例是1146年,不能說明徐子平是在1146年,或者是56-66-76-86-96,甚至就是大升年間也不一定,看徐注消息賦之間和大升的三命通變淵源確實有聯絡,或者二者是同時期生人不一定,起碼相差不大,或“徐大升”就是“徐子平”也不一定;可看訊息賦是其早年研究之筆記,而晚年作淵源乃成體系,起碼如果有徐子平這號人物的話,那麼即在南宋高宗之後。
透過以上版本和注家的梳理,給排列一下:
1:東方明,活動在宋仁宗早期,1020年左右,用祿命古法。
2:李仝,活動在宋仁宗晚期,1060年左右,用祿命古法。
3:王廷光,活動在宋微宗時期,1123年左右。
4:釋曇瑩,活動在宋高宗早期,1127年左右。(為其晚年)
5:徐子平,活動在宋高宗中期之後,1143年後。
以上5家為珞祿子三命訊息賦註解,前面4家均採用祿命古法,只有徐子平1家是採用獨立體系的子平法,前面4家都可看做北宋時期人,而徐子平當為南宋時期人。
再從宋朝出版的命理學著作編次,看看宋朝的命理學淵源變化:
1:《五行精紀》,成書於1196年,作者廖中,宋寧宗時期,古法為主。
2:《新雕訊息賦》,收入東方明和李仝北宋時期註解,用祿命古法,1228-1233年流通,可見南宋中期,依然以祿命法為主。
3:《蘭臺妙選》,燕京一僧著,西窗老人註解,以年命祿命為主,應在南宋早期,燕京即北京,在明人葉子奇《草木子》中說:郭去非談干支爭鬥,耶律楚材用五星。
觀蘭臺與五星淵源甚深,筆者疑其為耶律楚材所著或與其有淵源,歷史上耶律楚材信佛且精通術數,燕京在宋朝是在遼金元的地盤,非南宋人所為,故脈絡與其他祿命著作不同。
4:《應天歌》,南宋郭程所著,成書於1261年左右,祿命體系。
5:《三車一覽》,南宋方謙之所注,成書於1261年左右,祿命體系。
以上5本著作,均與北宋人註解祿命體系首尾呼應而流通與南宋,可見北宋與南宋兩朝皆是古法祿命體系為主,以《三車一覽》最晚最成體系,編次分明,其他的尚比較雜亂零散,但可看出,從唐-五代-北宋-南宋,一脈相傳下來的祿命體系,皆以年命祿命體系為主。當為無疑。
從以上的著作來看,徐子平註解的《珞祿子三命訊息賦》,應該在《三車一覽》之後,應在1261年後的產物;而考慮到南宋於1279年滅亡,元朝的新編訊息賦收錄有徐子平註解和元人和明人有對三命通變淵源註解,故徐子平應該活動在南宋末年,與徐大升或活動在同一時期,或者是同一個人。
透過上述的一系列剖析可知,子平命理其實是興起於南宋末元初之時,而在兩宋皆無任何子平法的痕跡,要麼都是晚宋人所為也。
理清這個脈絡,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明朝是子平法真正興盛的時期,如:
《淵海子平》,《神峰通考》,《三命通會》,《窮通寶鑑》,《子平真詮》等經典著作皆成於明朝,而且對祿命古法體系皆多有批評,故清朝之人承明人之研究為主,清朝和民國皆是對明朝子平繼承發揮為主,只有萬民英對祿命星命子平皆用,但明清以來皆已少人研究,而明人批評祿命有力度,故明清民國之間宋朝的祿命文化已經是完全失傳的,今人所學的子平命理,當以徐大升為主而。
結文:
(1)從《珞祿子三命訊息賦》中,我們可以看出,命理學的發源是與李虛中相關的,卻為集大成體系的開山人物。
(2)而該賦的成書年份在李虛中之後,當在晚唐與五代十國之間產物,作者為道家人物,疑是陳摶。
(3)其次兩宋皆以祿命體系為主,明朝除萬民英外皆是失傳狀態。
(4)徐子平為南宋中晚年之人,與徐大升同時期,可能是同一個人。
(5)子平命理真正流通在南宋末年元初,氾濫於明朝,興盛於清朝民國至今。
(6)唐宋祿命體系,在元明被揚棄,萬民英是最後一個人物,從晚明斷層至今。
(7)祿命文化從星命到祿命,從祿命到子平,已經經歷三次變化。
疑問點:
1:唐宋古法為何在元明之間突然失傳?
2:明朝除了萬民英,為何其他命理家皆批評祿命法?
3:徐子平是否確有其人?是否是徐大升?
4:子平法流通於南宋元初,但在此之前的法種法源修改模型的痕跡在哪裡?
以上的問題待我們去思考解決。
本文來源:鼎豐閒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