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APP爲線上七政四餘排盤程式,根據《三辰通載》《星學大成》《果老星宗》等古籍製作而成,包含黃道恆星製、赤道恆星製、似黃道恆星製三類命盤。
七政四餘,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占星學系統,在唐朝時期隨著佛經的翻譯進入中國。七政是指日(太陽)、月(太陰)與金(太白)、木(歲星)、水(辰星)、火(熒惑)、土(填星、鎮星)等星曜;四餘是指紫炁、月孛、羅睺、計都等四虛星。七政四餘斷命,是以人的出生之年月日,觀察七政四餘等星曜,所居十二宮的廟旺,所躔二十八宿的度數,以測知人日生之吉凶。
古今中外的占星學,有3種坐標系,分別是“赤道座標”,“黃道座標”,“似黃道座標”。下面的圖片標示出了三者之間的關係。
圖1 天文坐標系
黃色圓圈是黃道,黑色圓圈是赤道,B點是赤道上的一個點,兩個藍色的圓分別是通過B點和球心的大圓、並且分別和黃道、赤道面垂直。P是赤道和黃道的交點,也是春分點,赤經和黃經的計算起點都是P。
中國古代天文學採用的似黃道座標資料,是C點的資料,這不是現代天文學上的黃經。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只測赤道座標資料,不測黃道座標資料,黃道面上的資料是由赤道座標資料投影推算得到的,和現代黃道坐標系下測得的資料不同。由赤道資料推算黃道資料的過程,叫“推黃道術”。
在天文學和占星學出現的“星座”這個詞,所表達的含義是不同的,占星學上的星座又劃分為黃道恒星星座和黃道回歸星座,三者之間的關係如下:
圖2 星座
是指天上一群位置相近的恒星的組合,英文是“Constellation”,意思是“星座”、“星群”,是太空中真實存在的實體。不同的天文星座,他們佔據的度數是不同的,有的大於30度,有的小於30度。
以春分點作為白羊座的起點,將黃道面以每隔30度劃分出一個星座,因為春分點每隔70年左右就移動1度,因此這樣劃分出來的星座,其位置是隨著時間不斷漂移的,在太空中並沒有真實的星體與之對應。英文名稱是Sign,意思是一個記號、符號,不是真實的星體。一般人們談論的星座與性格的話題,是西方占星學的範疇,用的是這種虛擬的星座。
使用“黃道回歸星座”的占星學體系有:《西方占星學》《中國清朝的七政四餘》。
以白羊座附近的某顆恒星(例如Spic星、或者奎宿附近)作為白羊座的起點,將黃道面以每隔30度劃分出一個星座,並保證這個均勻的“30度”範圍,能儘量一對一覆蓋真實星座的“不平均度數”範圍。因為恒星基本上是固定不動的,這樣劃分出來的星座也是固定不變的。它的英文名稱也是Sign,意思是一個記號、符號,不是真實的星體,只不過相對回歸星座而言,恒星星座大體上是和太空中的真實星座對應的。
使用“黃道恒星星座”的占星學體系有:《印度占星學》《中國宋朝以前的七政四餘》。
注意:明朝時期的七政四餘著作《星學大成》《果老星宗》的星盤,已經沒有了“星座”這一概念,具體解釋請看下文。
從清朝開始,七政四余就成了絕學,命理界很少有人會用七政四餘推命,用七政四餘推命也已經不驗了。之所以會這樣,是由於歷史上每隔幾百年就會進行一次曆法改革,對赤道和黃道的十二宮進行重新劃分,確定新的起始點,從而導致七政四餘的命盤也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再用以前的方法去推命,自然沒有準確度可言,其次,和其他任何一門玄學一樣,後代人不斷給他添磚加瓦,糅合參雜其他術數的內容,導致整個體系越來越複雜,相互矛盾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其理論不能自圓其說。久而久之,七政四餘就衰落了。
因此,想要用七政四餘推命,必須將各個朝代的盤式弄清楚,再對照相應朝代的古籍去推命,這樣才可能有準確度可言。
所謂盤式,就是畫出來的七政四餘命盤的樣式,因為古代天文曆法改制的原因,七政四餘的盤式有好幾種。畫出來的命盤是什麼樣,取決於兩個因素:
1)赤道還是黃道
星體在太空中有大小、有高低,例如太陽看起來很大、星星看起來很小,月亮看起來距離地球很近,這些星體在太空中是呈三維立體分佈的。畫七政四餘命盤,就是把這些立體分佈的星體畫到一個平面上,但這個平面選在哪裡好呢?如果選擇黃道面,這樣畫出來的星盤就叫“黃道制”,如果選擇赤道面,這樣畫出來的星盤就叫“赤道制”。
2)十二宮起點
七政四餘算命,就是算和人生相關的各個方面,例如財運、夫妻、子女、官祿等,每個方面都需要有一個宮位元與之對應。我們需要確定一個起點,這樣才能將黃道(或者赤道)的圓周平面劃分成十二份,如果以天空中某個恒星作為起點,這樣畫出來的星盤就叫“恒星制”,如果以“太陽”的回歸點作為起點,這樣畫出來的星盤就叫“回歸制”。
再結合前面的“黃道制”和“赤道制”,七政四餘盤式就有4種可能的組合,它們分別是:“黃道恒星制”“黃道回歸制”“赤道恒星制”“赤道回歸制”,在實際中,只存在前面三種盤式,最後一種沒有。
注:此盤式適用於宋朝以前的七政四餘,如《三辰通載》。
宋朝以前的七政四餘,是最古的、最正統的七政四餘,典型的代表作是《三辰通載》,其論命方法簡潔可行,準確度可以說是鐵口直斷,盤式如下:
圖3 黃道恒星制命盤
盤式簡述:
宋朝以前的七政四余,是融合了28宿和七曜值日論命的,但按照現代的曆法,一恒星年等於365.25天,一回歸年等於365.24天,每年的天數並非是整數,後面還有小數點,七曜值日無法完美的排列到每一天。之所有會這樣,是因為七曜值日所採用的曆法是一種古陰曆,並非現代的格裡曆。在這種古曆中,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有30天,但每天並非是24小時,而是以月亮和太陽之間的黃經角度每增加12度的時間作為一天,大致是20-27小時。考慮到軟體系統的複雜性,本系統並沒有採用這種古陰曆,還是用的現代格裡曆,因此在精度上會存在少許誤差。
注:此盤式適用於元朝的七政四餘,如《鄭氏星案》。
宋朝以前的古法七政四餘,其推命方法不用五行,而是和《西方占星學》《印度占星學》類似的方法,是用相位、宮、度衰旺,和五行生克沒有任何關係。這種推命的方法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陰陽五行格格不入,一看就是外來物。到了元朝,為了將七政四餘徹底中國化,融入陰陽五行的概念,七政四餘的命盤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圖所示:
圖4 赤道恒星制命盤
元朝的七政四餘盤式簡述:
在上面這些特性中,最重要的是2個方面:
1)命盤的這個平面,是赤道平面,不再是黃道平面,十二宮是對赤道的劃分,劃分方法如下:
在赤道上,以女2.1度左右作為子宮的起點,保證子宮的中點指向正北方,大概是位於虛、危之間,在虛6度-9度左右,再根據子宮所占的宿度,定出子宮的起點和終點,其他宮位置就可以依次確定了。
這種劃分方法對當今後人而言,存在一個巨大的遺憾,在二十四史上的任何一篇天文志裡面,均未說明子宮起點的測量方法。筆者為了推導赤道十二宮的劃分依據,曾做出這樣的嘗試:
在這些方案中,有的可以確定子宮的大致方位,但無均法得出古籍上確定的數值,所有方案均以失敗告終,除了照搬古籍上的數據,別無他法。如果哪位朋友知道推導方法,請務必要告訴我,以完善此排盤軟體,保存傳統文化。
元朝的七政四餘採用的天區劃分方法,是唐朝時候的曆法改革得來的。在漢朝以前,二十四節氣和赤道十二宮是一一對應的,西漢的時候就已經發現春分點每70年左右會移動一度,到了唐朝,二十四節氣已經與赤道十二辰次明顯對應不上了,於是唐朝進行了曆法改革,對天區重新進行了劃分,這就是著名的“四象分天,天自為天,歲自為歲”,在《新唐書》上是這樣解釋的:“古之辰次與節氣相系,各據當時歷數,與歲差遷徙不同。今更以七宿之中分四象中位,自上元之首,以度數紀之,而著其分野”。用現代的白話文來解釋,意思是說:天區的東南西北四個方位,不能跟隨春分點移動,必須將他固定下來,天區固定之後,節氣點的位置就隨它去變化了,兩者不再一一對應。
因為元朝的七政四余已經中國化了,幹支具備了陰陽五行的概念,各位如果要搞星平合參,將八字算命和七政四余結合起來,那應該是參考元朝的七政四余命盤。
2)推命方法的核心是陰陽五行。
元朝的七政四余是對古法的變革,其命盤構架完全中國化了,除了盤式不同,整個體系又加入了其他術數的內容,本土化之後,星盤的構架沒有任何問題,看起來一切都很完美,但強制性的把陰陽五行和其他術數納入占星術,導致其推命方法五花八門,衍生出琴堂、國老、耶律等主要派別,結果就是推命不太准了。最典型的矛盾就是宮位五行和宿度五行之間的矛盾,例如子宮五行屬水,但子宮所涵蓋的星宿,五行不一定屬水,如果行星落入子宮,三者之間的五行生克關係就無法調和了。
3)行度發生了變化。
除了宮位元具有五行屬性之外,行星和28宿的五行屬性都納入進來了,古法中的日度、月度、水度等七曜值日的內容,也變成了28宿的五行屬性。例如宋朝七政四餘中的“火星行木度”(火星在星期四這個分盤位置),變成了火星在角、奎、井、鬥這4個星宿的位置。
注:此盤式適用于明朝的七政四餘,如《果老星宗》《星學大成(大部分內容)》。
圖5 似黃道恒星制命盤
本來元朝的赤道恒星制已經將七政四餘徹底中國化了,已經很完美了,不需要再變了,但在明朝時期,七政四餘的盤式又發生了一些小變化:
1)命盤的這個平面,是黃道平面,不是赤道平面。
2)黃道面上的星耀座標、十二宮位置座標,是由赤道座標資料推斷過去的(推黃道術),不是黃道座標座標資料,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本文的圖1有解釋。
3)十二宮是不等宮,每個宮位度數不同。
這個盤式和元朝的赤道恒星制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將赤道上的資料轉換到了黃道而已,因為赤道和黃道並不是平行的,所以資料的轉化是一個非線性變化的過程。原本赤道上等宮的十二宮,變換到黃道上之後,就變成了不等宮,每宮度數大致在28-33度左右。這聽起來讓人難以置信,但古籍上白紙黑字寫的一清二楚。翻開《星學大成》開篇第一章,有授時曆法黃道宿度過宮之圖,圖片如下:
圖6 授時曆法黃道宿度過宮之圖
圖片中的資料,存在抄寫錯誤,已經根據史料上的記載進行了更正。很多書上這個圖片是不清晰的,看書的時候就容易忽略過去,沒有認真去做加減,抱著《星學大成》《果老星宗》當經典,卻在這個低級問題上犯迷糊。
“授時曆法黃道宿度過宮之圖”這句話應該這樣讀“授時曆、法、黃道宿度、過宮之圖”,它的含義如下:
1)“授時曆”是元朝頒佈的曆法名稱。 2)“法”是模仿、效仿的意思。 3)“黃道宿度”表示這是黃道上的宿度,不是赤道宿度。 4)“過宮”,指的是每宮的宮界位置。
把這個圖片歸納為如下表格:
宮位 | 子 | 亥 | 戌 | 酉 | 申 | 未 | 午 | 巳 | 辰 | 卯 | 寅 | 醜 |
---|---|---|---|---|---|---|---|---|---|---|---|---|
起點 | 女2.06 | 危12.65 | 奎1.74 | 胃3.75 | 畢6.88 | 井9.35 | 柳3.87 | 張15.26 | 軫10.08 | 氐1.15 | 尾3.01 | 鬥2.77 |
表1:授時曆黃道宿度交宮數據
注1:十二宮的順序在星盤上是逆時針排列的。
注2:數字已四捨五入,取小數點後2位。
注3:以上度數是古度,1度=100分,1分=100秒。古人這樣設置,很方便數學計算,例如1度38分8秒,就記為:1.3808
上面的表格,是每個宮位元的起點,如果要計算每宮占多少度,還需要知道28宿的宿度。這幅圖片已經說明了是“授時曆”,我們去授時曆裡面把28宿的宿度找出來就行,《元史-卷五十四-志第六》記載的28宿黃道宿度如下:
角:12.87,亢: 9.56,氐:16.40,房:5.48,心:6.27,尾:17.95,箕:9.59,鬥:23.47,牛:6.90,女: 11.12,虛:9.01,危:15.95,室: 18.32,壁:9.34,奎:17.87,婁:12.36,胃:15.81,昴:11.08,畢:16.50,觜:0.05,參:12.18,井:31.03,鬼: 2.11,柳:13,星:6.31,張:17.79,翼:20.09,軫:18.75
根據表格1的宮界位置和28宿的各宿宿度,可以計算出每宮所占的宿度。以子宮為例,子宮的起始位置是女宿1.38度,終點位置在危宿12.65度,子宮跨越了女、虛、危3個宿。因此,子宮度數=(女-2.0638) + 虛(9.01) + 危(12.6) = (11.12-2.0638)+ 9.01 +12.6491= 30.7153。這是古度,換算成現代的度數是30.7153 * (360/365.25)=30.27。依次將其他宮位的宿度算出來,如下表:
宮位 | 子 | 亥 | 戌 | 酉 | 申 | 未 | 午 | 巳 | 辰 | 卯 | 寅 | 醜 | 合計 |
---|---|---|---|---|---|---|---|---|---|---|---|---|---|
宮度 | 30.72 | 32.70 | 32.24 | 30.02 | 28.28 | 28.66 | 30.70 | 32.69 | 32.25 | 30.02 | 27.30 | 29.67 | 365.25 |
表2:黃道十二宮宮度
這麼一看就一目了然了,足以證明《星學大成》上的十二宮是不等宮,每個宮位的宿度是不同的。你再去看《果老星宗》上面記載的資料,按照上面的方法推算出來的十二宮,也是不等宮。這個不等宮的系統,是相當高明的,把天文和曆法統一起來了,例如子宮30.27的意思是,太陽進入子宮30.27天后,開始進入下一宮,把12宮走完,就正好是一年365.25天,這正是“過宮”這兩個字要表達的含義。
經過本排盤系統實測,這樣劃分出來的星座,無論是和黃道恒星星座、還是和黃道回歸星座,都存在10度以上的錯位。這樣位置錯亂、宮度不一致的12宮,還能算是星座嗎?由此可見,明朝時期的七政四餘,已經擯棄了星座的概念,推命不再用星座了。之所以《星學大成》《果老星宗》這兩本古籍裡面還保留有星座相關的論述,是因為這兩本書都是前人推命資料的“彙編”,並非某個人的專著,裡面出現的星座論述,屬於宋朝以前七政四餘的內容,出於搜集古今資料的目的,將其彙編在一起而已。
因為,各位研習《果老星宗》這本古籍的朋友要注意,十二宮的宮度是不相等的。
注:此盤式適用於清朝的七政四餘,如《禦定五星精義》《乾元秘旨》,還有大部分港臺人士寫的現代著作。
明朝末年,經過四十多年實測,引用西洋法數,編成《崇禎曆書》,未及正式頒行而明已亡。清初,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把它加以刪改並壓縮,進呈清政府。清政府把它改名為《西洋曆法新書》,並且根據它的資料編制曆書,叫做時憲曆,這是西方的曆法。西方人的曆法,是回歸黃道制,清朝以後七政四餘劃分十二宮,是按照西方占星學的方法,以春分點作為白羊座的起點,“強制”讓白羊座和戌宮對接,依次劃分出十二宮。這裡“強制”要打引號,是為了讓大家明白,這僅僅是清朝哪位高人的人為規定,不能用天文曆法來解釋的。因為歲差的原因,春分點每隔70年左右就移動一度,這樣排出來的命盤,28宿和十二宮的對應關係就會不斷變化,東方七宿在若干年後跑到北方去了,這完全顛覆了傳統的七政四餘。除非再發明另外一種新的推命方法,否則如果再用《鄭氏星案》《果老星宗》《星學大成》等古籍上的方法去推命,那樣只能是瞎貓子碰上死耗子,完全看運氣了。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現代七政四餘教材,大多為港臺人士所編著,裡面劃分十二宮的方法,和清朝是一脈相承的,也是西方占星學的宮位劃分方法,而不是《鄭氏星案》《星學大成》《果老星宗》等古籍上的方法,例如某《××指南,果老星宗 合編》教材,前面教人用清朝的量天尺排黃道等宮命盤,後面教人用果老星宗的不宮命盤體系去推命,這兩種命盤之間的宮度差距有15度左右,這樣推命怎麼可能算的准?
清朝七政四餘盤式簡述:
清朝的這個做法,搞出了一個中西文化的雜交產物,對中國文化而言可以說是“毀天滅地”,本人實在難以認同這種做法,不願意助紂為虐,所以沒有提供這種盤式的命盤,在這裡只能對各位玩清朝七政四余的朋友說聲對不起了。
1)“黃道恒星制”命宮的計算方法。
注:此方法適用於《三辰通載》。
所謂“命宮”,是指出生的時候,東方地平線上升起的星座。在眾多七政四餘古籍中,命宮的計算方法是這樣的:
“看太陽在何宮,以生時加太陽宮起順數。如太陽在子,即從子上起生時,挨醜順數至卯,便是立命宮。”
這個計算方法的原理,是假設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是一個標準的正圓、並且地球圍繞太陽勻速運行,但地球繞日的實際運行軌道是橢圓,如下圖所示。
圖7 地球軌道圖
如果你研習的是《三辰通載》,即“黃道恒星制”,在這種盤式裡面是存在星座的,推命的時候也需要用到星座,因此,採用古籍中記載的“口訣”來推算命宮,是不精確的,大多數情況下可以推算出正確的命宮,但有極少數時候算出的是錯誤的命宮。本系統沒有採用這種口訣去推算命宮,而是採用天文計算的方法,計算出生的當天太陽從東方地平線升起的時候,太陽所在的星座,具體演算法見《Astronomical Algorithms》第14章《Rising,Transit,setting》,此算法已应用到上升星座查询器,可精准的查询上升星座及星耀所在星座。
2)“赤道恒星制”、“似黃道恒星制”命宮的計算方法。
注:此方法適用于《鄭氏星案》《星學大成》《果老星宗》。
《鄭氏星案》《星學大成》《果老星宗》這幾本古籍是徹底中國化了的七政四餘,十二宮是對赤道的劃分,已經沒有星座這個說法了,所以“命宮”也就失去了“黃道上升星座”的意思。嚴格來講,即使是在赤道上劃分出星命十二宮,也應該參照黃道上命宮原本的定義,精密計算出生時赤道地平線上升起的星座,把這個星座當做命宮。但五星推步無論對古人還是今人而言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古人不具備這個條件,所以才根據這個口訣去推算命宮:“看太陽在何宮,以生時加太陽宮起順數。如太陽在子,即從子上起生時,挨醜順數至卯,便是立命宮。”。
本排盤軟體在繪製這兩種星盤時,採用的是這種口訣法,而不是通過精密計算去確定命宮。一來是很多網友要求這麼做,這樣符合古籍上的定義。二來這兩種方法算出來的命宮,絕大多數時候是一致的,只是偶爾會有不一致的情況。
根據本人考證,在印度占星學中,身宮即月亮所在的宮位,宋朝的《三辰通載》是這樣說的:
造化身宮源流,皆有自來。今之論星,皆乙太陰坐處,即為身局,是為淺陋。夫身宮者,與命宮同。即以生時從太陽數至卯,則為命宮,胡不乙太陰數至酉為身宮,即乙太陰生處,即為身宮,則當以太陽生處為命局。此法甚長,餘世家之學,每每賴此。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直有人考據身宮原本的定義,現在的人們談論星命之術,都是把月亮所在的宮位當做身宮,這種方法太過於淺陋。身宮的演算法,和命宮的演算法類同,命宮是以生時的地支、加太陽所在宮的地支,將生時的地支順數至卯,看太陽地支順數到什麼宮位,這個宮位就是命宮。那麼為什麼身宮不以生時加月亮數到酉呢?即太陽落山的時候(酉時)月亮開始出現,此時數到的宮位,就是身宮。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在宋朝的時候,身宮的計算方法就存在爭議。為了方便大家研習,節省推算的時間,本軟體採用的身宮計算方法是“乙太陰數至酉為身宮”,如果你認同月亮所在的宮位即是身宮,直接看命盤上月亮所在的宮位即可。
羅睺和計都是兩個虛星,在太空中並沒有實體,它們的概念在天文學上有明確的定義。按照印度天文學的定義,羅睺指月球軌道與黃道的升交點(當月球自南向北穿越黃道時),計都是指月球軌道與黃道的降交點(月球自北向南穿越黃道時)。但在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中,羅睺和計都的定義和印度的定義剛好是相反的,也就是說在中國七政四餘星盤上出現的羅睺和計都,如果要用到印度占星學上去,要把兩者的位置換過來。在印度占星排盤這個線上App可以查詢到羅睺和計都的黃經座標,
羅睺和計都的計算方法見《Astronomical Algorithms》第49章《Passage of the moon through the nodes》
紫氣和月孛也是兩個虛星,這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獨有的虛星,在國外的天文學裡面沒有,這兩個星的來源不可考,翻遍古代的天文律曆志,都找不到明確的定義和計算方法。據網路上不知出處的文章介紹,月孛是指月亮的“遠地點”,本系統按照《Astronomical Algorithms》第48章《Perigee and Apogee of moon》的演算法計算月孛的位置,發現和《鄭氏星案》上星盤的資料吻合的比較好,因此本系統把月孛當做是指月亮的“遠地點”進行計算。
紫氣則沒有任何可靠的定義和計算方法,近代認為紫氣是月亮的近地點,紫氣的週期是28年,但近點週期是27.5545左右,兩者的週期對不上。因此本系統只能用笨辦法來推算紫氣,據《授時曆》上記載的資料,西元1280年12月14日 1:29:36 ,此時紫氣位於女二度,紫氣一年行13.050460度,每天行13.050460/365.2425=0.0357度(古度),以這個時間點紫氣所在的位置為基準,根據紫氣運行速率進行加減運算,從而求得任意一個時間點紫氣的位置。這樣計算出來的資料,和《鄭氏星案》上的資料也是基本吻合的。
《授時曆》上雖然記載了紫氣的位置,但這個資料是怎麼得來的,其編者並沒有給出計算方法,無從考據。
“伏疾遲留逆”這幾個詞的意思,翻遍古今各種書籍,都無法找到詳細的解釋。古人寫的天文志、律曆志,那是給欽天監一類的人看的,默認你是欽天監級別的專業人士,已經懂了“伏疾遲留逆”這幾個意思,不會給你詳細解釋其中的道理;現代人寫的天文學書籍,也是一筆帶過,恐怕連作者自己也沒弄明白。要弄清楚這幾個字的意思,你要瞭解一些基本的天文學知識:
1、 行星的運行軌道
2、 地內行星、地外行星
3、 交會週期、上合、下合
不明白上面幾個概念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查找,英文好的朋友建議看這裡: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junction_(astronomy)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lar_System
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並非標準的正圓,而是橢圓,太陽也並不在這個橢圓的幾何中心點。行星的運行的速度並不是勻速,而是時快時慢,有時候速度比地球的速度快,有時候又比地球慢,站在地球上看行星就會出現出現"伏疾遲留逆"這幾種狀態。它的本質上是因為行星和地球運動速度不同,導致兩者之間距離的變化。
下面的圖片,是水星繞日軌道、地球繞日軌道和水星視運動軌道(以地球為中心看水星),從圖片上可以看出,水星的視運動軌道是不規則的曲線。
圖8 行星軌道示意圖
下面以水星的一個合會週期為例,來詳細解釋什麼是[伏疾遲留逆],水星於2020/1/10 15:19上合,於2020/5/4 21:41再次上合,經歷的時間是115天6小時21分。下面的圖片,反映的視水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隨時間變化的關係,橫軸是時間序列,縱軸是兩者之間的距離。
圖9 水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隨時間的關係
1、伏。水星於2020/10日到達上合位置,如圖10所示,這時候正好和太陽,地球連成一條直線,如圖所示。由於太陽的光芒太強,行星被光芒掩蓋而看不見,這時行星的運行狀態稱為伏。當繼續水星繼續逆時針運動,只要是在距離太陽一定角度之內,還是會被光芒掩蓋而看不見,這個角度稱為伏度角。對地內行星而言,在上合和下合的前後,都有“伏”;對地外行星而言,只有上合的時候有“伏”。
圖10:合伏
在伏的階段,水星是快速順行的,因為在地球上觀測不到水星,只能用“伏”這個詞來定義它的狀態。伏的時候依然是順行,反映在圖9的曲線上,曲線是不斷上升的,說明水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在拉開。
2、疾。2020年1/31日,水星走過了伏度角之後,不再被太陽的光芒掩蓋,從地球上就可以觀測到水星在太空中運行,此時水星是順行的狀態,運行速度比平均速度快,這個過程稱為疾。在“疾”的過程中,水星會開始減速,但減速之後的速度依然比平均速度快。好比是開車輕踩了剎車,雖然速度放慢了一點,但還是很快。疾的過程依然是順行,反映在曲線上,曲線是不斷上升的,說明水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在拉開。
3、遲。水星繼續減速,在2020/2/6日這天,它的運行速度比平均速度慢,這個狀態稱為遲。遲的過程依然是順行,反映在曲線上,曲線是不斷上升的,說明水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在拉開。
4、留。水星繼續減速,在2020/2/26日,水星減速之後的速度和地球相等,兩者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從地球上看水星是靜止的,這個狀態稱為“留”,真正的留只有一剎那,例如1秒、甚至0.1秒。但行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太遠,兩者之間的距離發生微小變化是無法通過肉眼觀測到的,只要肉眼觀測不到水星的位移,就統稱為留,這個過程大概持續2天。反映在曲線圖片上,就是這個曲線的最高點位置,會持續2天的時間。
5、逆,水星繼續減速,當速度比地球的速度還慢時候,從地球上看水星,原本逐漸遠去的水星又跑回來了,兩者之間的距離開始拉近,這個過程稱為逆行,反映在曲線上,曲線高度開始降低,說明兩者之間的距離變小了。逆行階段一般發生在下合的時間點前後。
6、留。行星減速結束後開始加速,當加速到速度和地球速度一致的時候,地球和行星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這時候從地球上看行星,行星是靜止的狀態。
7、遲。行星繼續加速,但速度低於平均速度,這個狀態稱為遲。
8、疾。行星繼續加速,運行速度高於平均速度,這個狀態稱為疾。
9、伏。行星運行接近上合的位置,又進入伏的狀態,當達到下一個上合點的時候,就完成了一個交會週期,又開始從第一步的狀態開始重複迴圈。
上面例子中的資料,是本排盤系統從行星的實際運行座標計算出來的。在歷代的天文、律曆志上面,也有關於“伏疾遲留逆”的劃分方法,相對而言比較精確的是《授時曆》上面的劃分方法,但《授時曆》的劃分方法也存在很大誤差,特別是水星的“伏疾遲留逆”狀態誤差極大。因為水星運行速度最快,偏心率最大,古代因為觀測手段的限制,測不准也是正常的。
圖11:水星相合週期內運行狀態(來自授時曆)
表格說明如下:
1) 段目:將一個合會週期分為若干段,每段的名稱。
2) 段日:每個段目內包含有多少天。段日這一列的資料加起來,就是一個和會週期116天。
3) 段日(修正):用本排盤軟體計算出來的結果,這不是原文的資料。
4) 平度:水星在這一段內,視移動的度數。
5) 限度:計算行星在這一段內的入曆度、盈縮差的參數。
6) 初行率:水星進入這一段內的初始速度。
為什麼說授時曆的這個劃分方法誤差極大,原因如下:
1、水星的合會週期並非總是116天,而是在105-129天之間變動,如果不是116天,這個段目的劃分方法就破產了。水星的合會週期見: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rcury_(planet)
2、紅色文字標示出來的數位,和綠色文字標示出來的數位,是中間對稱的,這很明顯是人為武斷規定的。站在地球上看水星,它的視運行軌道不是圓、也不是橢圓,而是不規則的曲線,是不可能測出這麼對稱的資料的。
3、最後一列的初行率資料,和實際誤差極大。例如(2.1558 + 1.7034)/2=1.9296,平度/段日=34.25/17.75 = 1.9296,這說明最後一列資料,是利用2.1558這個資料線性推導出來的,而不是實測資料。經過本系統實際計算,在2020/1/10 15:19日上合的時間點,2.1558這個資料是合理的,但後面的資料就差的很遠的了,不符合水星的實際視運動,根據水星不規則的視運動軌道運動曲線,無法得出這種線性的資料結論。
Moria是Window系統下的開源七政四餘排盤軟體,是早期唯一可用的七政四餘排盤軟體,對七政四餘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功不可沒,此軟體已於2015年停止更新,點擊這裡下載Moria軟體:七政四餘Moira v1.50 最終版
很多使用者經過使用本系統之後,發現排出來的星盤和Moira有差別,現將其原因簡述如下:
利用Moria進行七政四餘排盤,有2個坐標系可以選擇,分別是1)七政四餘;2)鄭氏星案恒星制,這兩個坐標系在【選項/選擇星盤】功能表下,如下圖所示。
圖12 星盤選擇
1、選項1的“七政四餘”。其實是專指“清朝的七政四餘”,採用的是“黃道回歸制”,在這個坐標系下排的星盤,是以“春分點”作為白羊座(對應戌宮)的起點,因為春分點每隔70年就移動一度,因此十二宮和28宿的對應關係,是不停變動的。隨便輸入一個出生日期排盤,再將出生日期增加或者減少70年以上,可以在“計算”這個選項卡裡面看28宿在十二宮的度數,這個度數是變動的。“黃道回歸制”排出來的星盤,和西方占星學本質上是一樣的,不是《星學大成》《國老星宗》等傳統古籍上的星盤。
知命網並不提供“清朝七政四餘”的星盤。因此如果您在Moria軟體中以選項1作為排盤坐標系,排出來的星盤和本系統對比會有顯著的差距。
2、選項2的“鄭氏星案恒星制”。這是令人非常困惑的選項,這裡說的“恒星制”,到底是指“赤道恒星”,還是指“黃道恒星”,在Moria軟體中並沒有說明。Moria軟體排的12宮,每宮度數都是30度,是等宮的體系。經過對比Moira軟體所提供鄭氏四十星案,這些星盤和本系統“赤道恒星制”排盤結果基本一致,但個別星耀存在度數上的區別,有的星耀位置甚至錯開了一個宮位。本系統的採用的星曆是開源的星曆包,準確度比較高,不至於發生錯開一個宮位這麼大的誤差,因此筆者推測《鄭氏星案》上的部分星耀推步可能不准。
3、明朝的《星學大成》《果老星宗》這兩本古籍,12宮度數並不相同,是不等宮的體系。但Moria軟體並沒有這種排盤方式,因此本系統“明朝的七政四餘”星盤和Moria的任何一種星盤會有明顯不同。
偽學說一旦成為主流,因其擁有眾多的出版物和研習者,趨勢是很難改變的,無論是七政、八字、還是六壬都是如此。希望各位研究玄學的朋友,能回到正統上來,耐心去看古籍,看最古老、最源頭的那本古籍,不要被現代人所寫的教材帶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