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命理讀書二三事

一:《五行精紀》與《三命通會》共讀可否?

精紀是祿命法為主體;

通會是子平法為主體+混雜祿命法。

兩部都是大部頭的著作,一生也很難讀完。

看你治祿命,還是子平。

如果專主子平,著作在明朝後即可;

如果專主祿命,則以唐宋著作為主。

祿命法真正的興盛是在唐宋時期,在南宋時有徐子平註解《三命訊息賦》流通,於此則命理學開始進行“雙軌道執行”,而後南宋徐大升在寶祐年間作《子平三命通變淵源》,收錄有《喜忌篇》和《繼善篇》與子平十八格成型,而寶祐是宋理宗號,一共使用6年,即1253年-1258年,晚幾年,還有祿命著作《三車一覽》和《應天歌》問世,但是用法差異巨大,而在徐子平註解的《三命訊息賦》中引用有胡茂老,胡松年(1087年-1146年),字茂老,海州懷仁(今江蘇省贛榆區)人,中國宋代詞人、官員,由此可見,“徐子平”活動在南宋初年後,也就是說從徐子平-徐大升的淵源問世,大概有幾十一百年時間,但引用並不一定在當時,只能說在宋初後活動,以此作為子平法發展的起點,則可將祿命法的發展也分幾個時期與代表著作。

【唐代時期】:

(1)唐代呂才祿命書

(2)唐代李燕陰陽三命

(3)唐代李虛中命書前2書乃是唐代時期收錄的祿命著作,為我們證明在唐朝古法就已經在流通,但是用法差異比較大,主要是用祿馬向背與納音神煞論人命,到李虛中命書託明李虛中所著鬼谷書,用法為之一遍,也重視祿馬向背,但已有三命,大量運用神煞與納音,三元五柱等概念知識,非常紛繁複雜,其在《五行精紀》中收錄很多相關的賦文介紹,但是又涉及宋朝官名,可見其書構成比較複雜,絕非出自一人之手,反覆增刪修訂,有原文原注後注等,所以研讀該書,難度都比較大。

【北宋時期】

(4)珞祿子三命訊息賦此書流通在北宋年間,從北宋到南宋一直有人為其註解,比較出名的如東方明,李仝,王廷光,釋曇瑩,徐子平,但註解的視角用法差異非常大,可以說各有各的說法,可見此書在流通時就很難讀懂,而其書承五代十國以來,推斷應該也是唐末期的產物,也算是命理學的祖宗書,學術價值很高,但沒有例子,閱讀困難,目前流通註解的賦文也是混亂無章,對初學極不友好,換句話說,祿命書都不太好懂。

(5)玉照定真經此書是北宋初年的產物,但是裡面的用法非是祿命法的主流,乃是與大六壬合流,重視取象,與家計小談,側重技法的著作,歷來學命理的從中取象法技法多,實際的系統分析用法比較少,所以此書當看做是祿命法中的岐出。

【南宋時期】

(6)五行精紀該書為祿命法的集大成著作,34卷,收錄1196年前所有的流通命理經典賦文都有收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追源朔流”均須向此書看齊。

(7)三命指迷賦同為祿命系統框架的產物,重視祿馬神煞格局的往來運用。

,例如,可以透過“八字格局查詢”工具,瞭解自己的八字格局,並結合三命指迷賦的理論,分析自身命理的特點,進而更好地把握人生運勢,趨吉避凶,實現人生目標。

(8)蘭臺妙選全書皆論格局,有五星知識,用納音重取象配星宿數理,吉神惡煞,祿馬財官得綜合性運用,明朝有西窗老人與萬民英作注。

(9)應天歌全書以十二宮神煞為主體,配吉神惡煞,納音運用,三命論主客體用,爭鬥降伏,為論命的歌訣,南宋郭程增注加案例而成。

(10)三車一覽方謙之作,南宋末年最晚出的祿命著作,最為精煉通俗,適宜初學入門。

【元明時期】

萬民英註解《蘭臺妙選》,《三命通會》,《氣象篇》,《玉井奧訣》之類賦文,為祿命法的最後階段,此時祿命與子平已合流,閱讀的難度亦會更大。

以上為祿命法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經典賦文與著作:

第一期:唐朝-北宋時期(初始發展完善期)

第二期:北宋-南宋時期(祿命法成數期)

第三期:宋末-明朝時期(祿命子平合流)

以上是祿命法的發展脈絡,與同時期的代表著作,原則上是都需要研究的,但是個人精力有限,按次第流程來閱讀理解便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你專著祿命,就盯唐宋的著作為主;

如果你專主子平,就盯明清至今都可以。

精紀還是比較純粹的祿命系統框架,通會是非常難讀的,子平與祿命混用,確實有些像大雜燴的。

而且這兩本書都是大部頭,可能10-20年都不一定完全讀完讀通,需要有綱要與一些成體系的賦文一起讀為主。

二:祿命子平合參如何?

關於祿命子平合參也好,五星三命合參也好,星平合參也好,難度都是非常大得,一般人不建議碰,專主一門為主,其他知識攝取作參考即可。

不然很容易主客不分,立極混亂,吉凶不明,沒有章法。

專注,便是“聚”。

讀經典也是,我個人是有些隨性的,常規就專主一書慢慢參吧。

我說的有幫助就用,沒用就忽略。

術業有專攻,各人的特長不同,不用比較。

天有五行,人有五材,各自功用不同,只要能夠人盡其用,便是成材了。

祿命法,與各種學科淵源上是可以互相往來合參,一門非常厚重博大的學問。

到子平法,基本是借雞生蛋,自己玩自己的了。

造成我們目前學習祿命法和見其全貌,難度比較大。

子平法,也算是理學興起後的一種產物。

先不下定義,但是目前的看法便是,子平法是“偷梁換棟”和“渾濁概念”的始作俑者。

子平法應該是民間活動興起的,平民活動文化上升,祿命法是主體大宗之法。

,這兩種命理學體系各有側重,祿命法更強調先天命格的固定性,而子平法則更重視後天努力和環境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人們對自身命運的探索也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的命理學方法,還有星座、塔羅牌等西方神秘學體系的興起,其中上升星座查詢成為了年輕人熱衷的自我認知方式。

合參是明朝時期的命理活動,算是兩門學術發生自然衝擊碰撞年。

你看明朝,大多數著作都是在合參,但是後來的結果是子平家取勝,所以明朝晚期的子平經典全部批判祿命法,並且不合參了。

明朝時期,這些命學思想在互相影響與滲透,五星,三命,子平在共同發展。

這些活動在明朝初中期表現的非常明顯,明朝晚期後的著作,基本就開始分離了。

子平法一家獨大,談命皆宗子平,其實是明朝晚年才開始的。

所以神峰批評神煞納音,陳素庵批評,任鐵樵批評,後來的韋千里都是這個路子。

陸致極老師基本走的也是這個路。

我現在比較好奇的是,明朝這些命學思想碰撞後,為何祿命法方面的有識之士為何甘心這些學說被淹沒了。

明朝沒有獨立的祿命法專著,即使是西窗老人註解《蘭臺妙選》,都渾濁了不少子平的名詞概念,有斷層的嫌疑。

宋明的轉變,祿命學就從興盛,到與子平合參,到附庸,到消失了。

這個是歷史源流的發展軌跡。

我目前就以《五行精紀》為中心,將前後這些書分出來,單獨比較研究,與宋後出的命理思想理論比對,敲定整理一遍。

復原這個祿命框架的面貌,區別於子平法。

最後再確定有無合參的必要。

但是對於99%的人來說,是沒必要的。

我是閒著做個課題,找個答案,滿足個人的好奇心。

三:精紀蘭臺合參“重蓋重金格”

洪丕漠造談“重蓋重金格”

​上午看一篇關於洪先生自評文章,自覺有不少斟酌之處,發到群裡,有看出公孫同類格與詞館聚祿空亡,還有官星坐貴,三幹鳳凰者,還有暗帶己卯會方,可見現在祿命的愛好者確實多起來了。

​而我在其中看到一個“重蓋重金格”,由是翻閱從前讀《蘭臺妙選》與《五行精紀》的批註,我提倡讀蘭臺須與精紀並參,主要是因為蘭臺很多知識都是從精紀摘錄出去的,而且原文是宋朝的,註解都是明朝的,注家有子平法的視野,解讀起來便不會客觀,單獨看原文,更是自由心證,皆不可取。

​比如《蘭臺妙選》與《五行精紀》收錄的“重蓋重金”,實則源出《沈芝源髓》,表達的是金蓋見金蓋之意,而西窗老人的註解則延伸到納音真金二位相見,視“華蓋”為無物,學者不注意,便落入其陷阱。

​比如說庚乙為真金,地支辰戌醜未為華蓋之地,而納音帶金者只有庚戌庚辰乙丑乙未金,單獨這樣論可以說是“重金”,至於重蓋者,“有待商酌”。

​後來萬民英註解則補充說明乃出自《壺中子》,實則是出《沈芝源髓》,並且原意是需要華蓋重見的。

​按照此延伸:

​幹神庚乙辛為金,支神辰戌醜未為蓋,納音又金者,合為重金。

​而庚正五行為金,真五行為金,庚辰庚戌金為正位,乙丑乙未金則次之,辛丑辛未則只有天元帶金,三者有輕重之別。

​又須以三元皆同才合,因為華蓋是用年支三合五行墓處起出,不然不合。

​按照此延伸,此格在時,便是天然的又為入帝座,稱為“公孫同類格”,

​庚辰庚戌見庚辰庚戌,

​乙丑乙未見乙丑乙未;

​辛丑辛未見辛丑辛未;

​以上組合才屬於“重蓋重金”,其餘者幹音帶金多可以論重金,地支四庫同可以論重蓋,是存在差異的,如乙丑見乙丑尤吉,不僅是重金重金,還是本家印,華蓋印,祿命重視金,有重金有金鞍金馬金貴之類,皆如此延伸。

​再回頭看洪先生命造

​庚丁庚庚

​辰亥申辰

金土木金

(1)​庚辰見庚辰為公孫同類格,重蓋重金格。

​(2)三幹庚金聚祿在申,庚申為生成祿又為詞館,見丁為官坐亥貴,但是庚辰在甲戌旬,申落空亡,這是天然不足之處。

​論命須重結構根基厚實,再論大運向背,推其禍福輕重,不然只是一堆概念與形式。

四:命學思想閒聊語

(1):【命理不離常理】

​很喜歡一句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江湖是什麼?不是刀槍劍戟,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

​命理的本質是表達人事,應用生活,妄想透過二十二個字加減乘除而洞透人生,這是智者亦不敢承認的。

​陽明講“知行合一”,講的是理論與事實相應,實踐應用到生活中體認之理。

​知之深處便是行,行之深處便是知。

​知與行是易的一體兩面;

​道與器是易的一體兩面。

​知而不行,非真知;

​行而不知,非真行。

​唯有真知力行,虛實結合,才是發明知行之說,謂之至良知。

​學術亦是如此,體會生活人事的複雜性,多元性,矛盾性,更為理解這個模型的運用變化,並非三二字用忌,五行之旺衰,十神之向背,可以盡的。

​有的人取出用忌,以為一本萬利,用則吉,忌則兇,愛恨分明,不是一個成年人該有的認知。

​有的人論大運,用則吉,忌則兇,用忌大運隔三差五皆有,又如何模擬人生的跌宕起伏,有行用而兇,有行忌而吉,吉凶各有準則,又有數十年無波無瀾,難道未曾走命中所吉?

二十二字不過陰陽五行,任何人的大運都可以遇到,又時有不應者何?

​這些都是值得學人思考的問題。

​什麼時候走出認知的盲區,對人事上更為深刻,對世界的理解更為通透,便不會機械的思維鎖住一生。

(2)讀書宜發明義理為本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古今之學說,汗牛充棟,皆待其人而後興,不見其人,須極高明,仍曲和寡。

​朱陸之會,則朱勝陸沉,陽明之學興,方才再續其學,後操其音。

​近來讀史參典,深感諸學說之汪洋浩瀚,博大精深,而隔絕太久,後學難知,漸沒書海,待人而識。

系詞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陽明則倡知行合一,皆易道也。

上下者,陰陽之別名,

清濁者,天地之別名,

道器者,體用之別名;

動靜者,陰陽之性也。

一二三,一為元氣,二為陰陽,三為三才。

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相交,化生萬物,故講:天地之大德曰生。

道為體,器為用;虛為知,實為行。

上欲下,下欲上;動欲靜,靜欲動。

清須濁,濁須清;生則長,成則殺。

論命以中和者,取陰陽既濟也。

陽盛而無陰,虛多而實少,能上而不能下,木火為陽,故陽壯者務虛;

陰盛而無陽,實多而虛少,能下而不能上,金水為陰,故陰壯者務實。

虛多者不接地氣,脫離現實,不切實際,理想主義;

實多者不接天氣,過於現實,沒有理想追求。

高者看的遠,低者看得細;

善於進攻者,不善於防守;

善於防守者,不善於進攻。

人命陰陽既濟,則能動靜分明,應對有度,清濁依然,輕重居中。

陽多則失於陰,陰多者失於陽。

而陽陰互根,傷則不交,不交則無源,難保持生氣,謂之偏陰陽。

過於燥者唯有離宮修定;

過於寒者唯有水府求玄。

全盛則危,全衰則成。

《滴天髓》講:理承陰陽豈有常,進兮退兮宜抑揚,實則表中道也。

傳統學問,根本相通,百流歸海,故古之善治學者,博通百家,以知其根,根則陰陽中和,無非動靜,進退之中也。

(3)重後天根基,先後搭配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以一個家庭為單位,家中祖輩栽好樹,並且碩果累累之情況下,後代子孫的發展大多數便是非常好的,只要“沒長歪”的情況。

​如果家中祖輩沒有栽樹,那麼後代子孫固然便是困難,大多數土生土長,不長歪,是屬於其中的“異類”。

​人與人之間,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成長環境差異巨大,所謂的公平,只是相對的。

​大多數人沒有“積累”,又羨慕別人命好,是不可取的,刨除特定的“時代背景”,三代人,總得有一代人需要栽樹,後面的人才可以安心乘涼的,你祖父不栽,就得你栽,你不栽,你子女也不會栽。

創一代是困難得,但是不創只會更加的困難,認清自己,認清現實,才不會患得患失,很多人沉迷“術數”或“學歷”,其實你除了命理或學歷與別人相同,其他是根本不同的,作為窮人家的孩子,沒有鞋子,就得努力的奔跑,專注去發展事業,不要沉迷術數,還有發展太多的興趣,起碼這個階段是不允許的,努力賺錢就對了,不要“玩物喪志,顛弄精神”。

本文來源:鼎豐閒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