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結】八字命理小白基礎 | 如何判斷身強還是身弱?(三)

戳藍字“如林在野”關注我哦!

希望用我的文字,寫出一套追溯本源、邏輯清晰的的傳統八字命理學習文章。

八字命理學本質上是一種符號的研究,它應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組成的一套符號系統,刻畫宇宙中【氣】的執行狀態,從個人出生的時空結構出發,去描述和預測對應的人生軌跡。

本篇首先將介紹判斷身強和身弱的最後一個指標:【十二長生】。其次,總結前兩篇的內容,形成一個判斷身強和身弱的簡易方法。按照這個公眾號的慣例,先介紹十二長生的理論部分,再介紹如何使用該方法判斷日主身強身弱。歡迎各位朋友關注本公眾號,有時間從頭耐心看完,細細品讀。

壹 何為十二長生?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長生,是指每個天干對應在十二個地支,分別呈現的強弱狀態。命理學中,十天干在十二地支迴圈的旺衰過程,也被稱為十天干生死旺衰歷程。

天干和地支的關係在前一篇文章中有介紹,這裡再贅述一二。

天干是發令者,天干之氣作用於地支,對人產生影響。地支是承載者,接受天干之氣,與藏乾產生作用。

如果地支缺少有力的承載(所藏之氣沒有透幹),則天干的氣形同虛渺,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天干缺少明確的指示(天干虛透無力),則地支所藏遁的幹氣如同失去主心骨,也不能凝聚起力量。

清代沈孝瞻的《子平真詮》論十干十二支篇:”甲乙行乎天,而寅卯受之;寅卯存乎地,而甲乙施焉。是故甲乙如官長,寅卯如該管地方。“

以木為例,甲、乙為天干,寅、卯為地支,同是木的【曲直態】之氣。在天干來看,甲是陽木,乙是陰木,此處的木並非取象的木頭、樹木,而是一種勃勃生長的能量趨勢。甲木之氣在萬物之中流轉,乙木之氣承接甲氣,生長萬物。

寅卯是地支,寅為陽木,卯為陰木,但如果以甲乙、寅卯統一來論陰陽,則甲乙為陽、寅卯為陰,這是一種靈活的辯證思維,陰陽並非固定不變的,而是一種相對的思維。

木氣在天是一種能量趨勢,在地是承接該能量趨勢的載體,兩者配合得當,才能生化萬物,構成四時的規律。

言歸正傳,十二長生,就是記錄了天干在地支迴圈往復的強弱狀態。

十二長生,即十天干在十二地支的生死旺衰歷程,顧名思義有十二種狀態,分別為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絕、胎、養。下圖是十二長生的代表的強弱變化:

萬物有生有滅,生滅並非一瞬間完成的。在生之前,必然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蟄伏;在滅之前,必然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衰敗。旺盛的事物中,蘊含著衰落的趨勢;蟄伏的事物中,蘊含著新生的力量。

十二長生本質上表達了這個思想。

從【胎】的狀態開始孕育、蟄伏新生力量,此時雖然力量最弱,但是否極泰來,這也意味著向上的趨勢。類似一個人的生長過程,經歷了【養】、【長生】、【沐浴】、【冠帶】、【臨官】等狀態,就像人到中年,事業亨通,終於達到了頂點【帝旺】,短暫停留光陰後,開始走下坡路,經歷【衰】、【病】、【死】、【墓】、【絕】等狀態,回到了【胎】的狀態,此後繼續蟄伏、發展,積蓄力量。

十天干在十二地支對應的強弱狀態,如下所示,以下是完整的【十二長生表】:

最左側一列是十天干,每一行是該天干對應在地支的十二種狀態。

以甲木為例,【長生】在亥,【沐浴】在子,【冠帶】在醜,【臨官】在寅,【帝旺】在卯,【衰】在辰,【病】在巳,【死】在午,【墓】在未,【絕】在申,【胎】在酉,【養】在戌。

根據現代命理學家陸致極先生所述,十二長生的區分程度過於細緻,實際應用中不需要記憶這麼多,實際上只需要掌握其中六種狀態,就可以抓住要領,即【長生】、【臨官】、【帝旺】、【衰】、【墓】和【絕】。

為什麼要從十二種狀態中選擇這六種?因為它們簡要刻畫了五行和十天干在地支週而復始流轉的旺衰歷程之關鍵要點。

同樣以甲木為例,地支藏遁(可以參考八字命理小白基礎 | 如何判斷身強還是身弱?(二))含有甲乙木的,共有五個地支:亥、寅、卯、辰、未。其中,寅、卯所藏的木是主氣,亥、辰和未所藏的木是附屬之氣。

地支的寅、卯、辰是春季正月、二月和三月,春天的木氣是旺的狀態,地支自然都藏有曲直態的木氣,蘊含著勃勃生長的氣息。

地支亥是十月,亥中含有甲木,因為水生木,亥水是木的生長點,水的潤下之氣孕育了木氣,所以亥是木氣的【長生】。

地支未是六月,未中藏遁有天干乙木,經歷了春季的旺盛和夏季的衰落,它也完成了生火的使命,它是木氣的歸宿,進入了【墓】的狀態。

進入秋季,地支申是八月,此時秋金克木,木氣也進入了【絕】地,開始蟄伏,等待下一個迴圈的開始。

貳 判斷身強還是身弱

綜合本系列的三篇文章中提到的指標,我們可以判斷日主的強弱了。指標有三:

  1. 日主得令與否,若不得令,則情況如何?

  2. 日主在地支的藏幹中有無根氣,強根還是弱根?

  3. 日主在各地支的旺衰狀態如何?

總結來說,就是觀察日主是否【得令】、【得地】和【得助】。

所謂得令,就是日主出生於月支為日主【旺】的月份。比如,甲木日主生於春季寅月,就是得令。

所謂得地,就是日主在地支藏幹中有根基。比如甲木日主在年支、日支和時支上見到寅、卯和辰,這些地支藏有甲木的幹氣,有了根基,日主自然強旺。

所謂得助,是指四柱多幫扶。比如甲木日主,四柱干支多見水和木,因為水可以生木,木可以幫木。

何為幫?即同我之物。比如木見木,火見火,土見土,金見金,水見水。

何為扶?即生我之物。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何為克?即克我之物。比如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何為洩?即我克之物。比如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

何為耗?即我生之物。比如木生水,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1. 一般來說,既得令,又多幫扶,視為【最強】;

  2. 不得令,但多幫扶,視為【中強】;

  3. 雖不得令,也少幫扶,但年、日、時支有根基,可為【次強】;

  4. 雖得令,但年、日、時支沒有根基,為【次弱】;

  5. 雖得令,但四柱多克洩耗,則為【中弱】;

  6. 既不得令,又多克洩耗,是【最弱】。

有了這些認識,我們就可以大致判斷日主強弱了。

叄 案例分析

下面的案例使用的是問真八字app,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下載查詢自己的八字,輸入出生的年月日時即可呈現詳細的排盤,可以按照本教程判斷自己是身強還是身弱。

此外,問真八字app還提供“正緣桃花查詢”功能,透過分析八字命盤,可以推算出你的最佳伴侶型別,並預測你與TA的相遇時間和地點,讓你對未來的愛情充滿期待。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的正緣桃花是誰,不妨試試問真八字app,開啟一段美好的愛情之旅。

讓我們看一個八字案例,甲木日主生於寅月,寅木是甲木的帝旺,也叫【祿】地,單看十二長生,不可謂不強,並且與【日主是否得令】判斷的結論一致,這種情況,命理學上稱之為【日主天透地藏】。

從得令的角度看,甲木生於春季寅月,日主得令;

從得地的角度看,年支、日支和時支沒有根氣,不得地;

從得助的角度看,除了月支再無甲木比助,也無水來生木,因此不得助,並且四柱月幹、日支和時幹有庚金、申金和庚金來【克】甲木、有年支戌土來【洩】甲木,有年幹丙火來【耗】甲木。

綜合判斷,該日主屬於【中弱】,不是最弱,但也接近極弱的狀態。

再來看一個案例,戊土生於戌月得令,戌是戊土的【墓】地,代表此時土的力量已經進入休息狀態,但日主坐下有辰土、月幹有戊土,土氣旺極,因此日主可論身強。

從得令的角度看,戊土生於秋季戌月,日主得令;

從得地的角度看,年支、日支藏幹有根氣,也得地;

從得助的角度看,年幹有丙火生日主戊土,月幹有戊土比助日主,日支有辰土比助日主,雖然時柱兩個金來克洩,也不足為憂,因此日主得助。

綜合判斷,該日主的狀態是為【最強】。

這是復旦大學哲學教授王德峰先生的八字,月柱和日柱比肩林立,代表青年和中年的競爭壓力極大。

肆 結語

以身強和身弱算命的方法,在古代也被稱為旺衰法,由任鐵樵提出。餘春臺在所著《窮通寶鑑》一書裡進行了推廣和應用。

瞭解自己八字的強弱,對於人生規劃和決策大有裨益。想深入瞭解你的命理資訊嗎?現在就來免費八字算命,透過專業解析,洞悉你的命格特點,幫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把握人生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身強和身弱並不代表日主的命運富貴或窮困,它僅僅是一種判斷日主所處環境的方法,不過身強和身弱日主也有一些較為明顯的差異特徵。下面筆者略述一二。

日主八字身強,代表主觀性強,為人獨立,有主見。但是也偏於自我,一般不容易服從別人。即使是女性,也是很強勢的,不太善於配合別人。他們天生自我感覺良好,對外界、對未知充滿好奇和渴望,彷彿有源源不斷的能量去做事。

而身弱之人,則自我意志相對就弱,就比較隨和,不太堅持已見,即使堅持,也不會與人正面抗衡,通常善於配合別人。身弱之人在生活或工作中有個明顯的特點,喜歡群居,喜歡和家人、朋友呆在一塊,喜歡依賴朋友和家人。

無論身強身弱,都各有特點。雖然我們拿到了命運的劇本是既定的,有許多事情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樂天知命、認真生活卻是我們可以把握的。心態平順了,許多事情都會變得順遂起來。

到這裡,判斷日主身強身弱的方法就告一段落了,以後如果有新的心得和感悟,我會再補充撰寫文章,敬請關注。

下一篇將開始介紹格局法,這是另一種論命方法,也是當前命理師常用的方法。首先介紹正印、偏印、正官、偏官(七殺)、正財、偏財、食神、傷官、比肩、劫財等十神的特點,以及它們在八字不同的位置,代表的含義。

歡迎關注本公眾號,您的支援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參考文獻:

1.《八字命理學基礎教程》陸致極

2.《中國古代算命術》洪丕謨、姜玉珍

3.《窮通寶鑑》餘春臺

4.《五行大義今注》梁湘潤

5. 《滴天髓》劉基

6. 《千里命稿》韋千里

本文來源:如林在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