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命書一樣亂與真德秀命

一:群交流分享

一次交流回復引起我之前寫的一段舊文推送,回覆如下:

學好,用好,最好是有共同的語言氛圍下交流,不然的話,不同命師,還有不同底層邏輯的定義,會有各種各樣的差異。

最明顯的就是祿命與子平的對峙使用,細分的各種入手路徑不同,一個命盤,100個人,有100種觀點都正常,所以沒什麼好爭議的。

正如古人所說,命由天定,運由己造。八字命盤只是人生的一張地圖,指引方向,但最終的路途還得靠自己去走。所以,與其執著於命盤的解讀,不如專注於自身的努力,才能成就精彩的人生。

你認為什麼合適自己,就怎麼研究學習與理解就可以。

所以我和很多人講,學命理,認準一門體系,或者說一個老師,最好就一根筋的扎到底,一條路走到黑,這個看上去最愚蠢,可能也是一個捷徑。

不同人對命理學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很難交流的。

有的人到處學,理論互斥,結果沒有一樣用的好,思維很容易混亂,沒有很好處理和融通,問題就會嚴重。

這個與對錯是非無關,純粹是不同人得特點理解問題,沒有誰對誰錯。

比如祿命沒有研究之前,大家都用子平。

研究祿命之後,開始分出很多的矛盾。

子平也有新舊之分,書房江湖,用法差異。

現在都讀經典,又發現各種各樣版本不同,各自吹捧。

我打算再花5-10年時間吃一遍祿命經典,然後整理歸納用法,命理史與經典源流,整成個系統體系,就夠了。

其他不貪心~~~

會100種術數,不如先專注1種。

殊途同歸是結果,過程並不容易。

我去一個地方的時候,有個讀者慕名而來與我交流命理學,他起初還希望和我一起遊幾天,放下工作之類的,我拒絕了,和他閒聊了一下命理學知識,歷史,文化,系統等等。

後來我發現他聽不下去了,原來他只是感興趣,但是不懂,也不瞭解,有點“葉公好龍”,當然也沒繼續深聊下去,就說了這個地方歷史文化去了。

說這個什麼意思呢?

人與人之間,沒有共同語言氛圍的基礎下探討,其實也是很無聊的事情的。

我建立這個群之前,把所有命理學的群都退了,就是看到各種各樣的排斥和對峙,爭論與用法之類的,我寫一些我自己認為的東西,我對經典的理解,和命理的理解。

反而邏輯上自洽,系統慢慢歸納完善,清晰一些。

但是沒有看過我的知識,或者很淺的看看,那麼也會像我之前那樣,看的糊塗,或者像這個朋友一樣的。

玄學就是這樣,執其善者而從之,有所收穫與受益就可以了。

預期不要太高,話不要太滿,但是學起來就有樂趣,就足夠啦。

能夠完全得,絕對的,讓人人認可的玄學本身是不存在,甚至任何學習,文化都不存在。

二:對古今經典書籍看法

今天和朋友聊天,他說從古至今的命理書,就是一堆“大雜燴”,雜亂無章。

談到命理,其實他是十分氣憤的,覺得看起來書很多,但是到處都是坑坑窪窪,問題也非常多,很難說哪個是經典,值得終身研讀的。

研究命理那麼多年,能夠說出這個觀點,其實是有一定的眼力與真知灼見的。

我對命理學,多少是抱有些遺憾與不甘心的,有些話又不能說的太滿,恐怕惹人非議,但是,事實上,他就是這樣。

我以前給人開過命理書單,也推過一些現代書籍,但是現在來看,裡頭問題也是一大堆一大堆的,並非是我要求很高,而是他真的是有問題,其實我也有很多問題,越來越多的問題,現在看經典也很不順眼,所以我理解他的講法,確實是挺像“大雜燴”的。

從最早的命理經典賦文來講,《珞琭子三命訊息賦》,註解家無數,有名有姓流傳下來的,起碼也有6家以上。

這篇賦文,直接看原文,幾乎和看天書沒啥區別,除了字都認識,連起來,基本都不認識。

那麼看註解的吧!

好傢伙,6個人,6種說法,你敢說他們沒有研究過嗎?能夠代代相傳,多少有點真知灼見吧?那我說真的含金量不高,你又怎麼看?你有這個鑑別力嗎?你知道怎麼識別嗎?或者換一個說法,6個人,6種不同講法,很多地方是互相對峙的,如果從剛開始學習就是選擇困難,應該咋樣去取捨呢?

其實真的很難得!

又比如說《玉照定真經》,這書也是早期的書籍,裡頭很多取象的技法,也是有祿命註解角度與子平註解角度,用法差異巨大,而且裡頭的內容碎散不成系統,幾乎是東一句西一句的,很多是大六壬的取象技法融合進的命理法,光靠這本經典論命,估計也是沒有章法可言的。

又比如說《李虛中命書》,現在都說李虛中是命理學的祖師爺,實則這個書到底和他有沒有關係,不好說,只見韓愈給墓誌銘吹捧了一下,託名著作李虛中很多,但是真實是他的著作,估計是寥寥無幾的,而且裡頭涉及宋朝的官名與人物,成書成分與年代皆複雜,混雜的內容很多,也不是可以完全融通的系統,而且市面註解的,幾乎也是湊字數而已,連皮毛都摸不到,實則是困難呀!

又比如說《五行精紀》,集大成是無錯的,但是集兩宋50種人物的論命柔和一塊,很多地方互相矛盾,廖中只是收錄起來歸成一處,但是實則沒有連貫性很強的系統論述,只有一些原始的講法,實則論命中,變化還是非常多得,而且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講法,問題不要一般的多!

莊子講:“天下多得一孔之見以自好”,不就是文人相輕,各有各的講法與理解,並且誰也不服誰,自視甚高,於是都收錄起來,但是也使其得運用變得越來越複雜,不能一而貫之的論述,原原本本的解讀,創造的名詞術語太多,行文累贅,紛繁複雜,很多大是大非,實務論命分難點疑點,皆是蜻蜓點水,亳不涉及,以之為根本經典,差之遠矣。

早期的大多數著作,基本上都如上述這樣的論述,所以古籍研究其實很困難,取捨問題嚴重,還需要積累海量的資料比對與修正,這個哪裡是一個人去跟大師祖傳個3天百發百中可以理解的呢?

子平的著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就是自從淵源問世以來,儘管子平法刪除非常多紛繁複雜的知識與概念,其與“焚書”的性質沒啥區別。

但是體系化,規範化,約束學人可以形成一套論證流程。

頗有些莊子書中得“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論而不議,春秋經世,論而不辯”。

故子平法興起以來,古法便沒落在塵埃之中,其實有力的對命理學傳播有積極,甚至是里程碑意義。

如果不用本主,納音,格局,神煞之類,也可以完整論命,栩栩如生,那麼為什麼不“去繁就簡”呢?

畢竟,八字格局查詢只是眾多論命方法中的一種,而真正精妙的命理分析,需要的是對命主八字的整體把握,以及對五行生剋制化的深層理解。捨棄繁雜的符號和概念,迴歸命理的核心,才是真正“去繁就簡”的精髓所在。

如果用本主,納音,格局,神煞之類的論命最終與旺衰,吉凶順逆,不相違背,選擇捷徑,是否是一件壞事呢?

理論上肯定是好的,但是也容易讓這門學術庸俗化,一簡再減,從去納音,去神煞,到去五星,去象法,去外格,去內格一路走來,減到“用忌神論命”,最後打分,數五行,只論刑衝破害,化解之類,則是面目全非宜。

《中庸》講:太過與不及,以中和為貴。

凡事需要恰到好處,這個度不容易把握,不好取捨,或者需要終身踐行體認。

三:真德秀命

晚上空閒看古籍,看到真德秀命,發現二家的運用差異很大,分享下:

《應天歌》與《三車一覽》雖然同樣問世在南宋末年的祿命著作,實則二書技法有不少差異,也可看出祿命分析框架是存在好幾種的,試舉其共同引用的真德秀命造為例。

​關於真德秀命造,年譜記載與書中收錄不同,本處僅就分析易理比較作解讀。

​《應天歌》卷二記載:

​戊壬壬癸

​戌戌申卯

​木水金金

​且如真西山,癸卯之金不能勝,而木反能勝,閤中添福。

​不合是咸池來合,又且克身,咸池主聰明而性巧,咸池又為賤星而減福,又歸壬申而傷木,況無土乎。

​謂之閤中減福,過府不能長久,故人挽曰:

​【雲出西山雨未成】。

​德清按:

​這裡是論六合之吉凶也。

​年時雙合,合起木到卯為旺地,癸卯金身鬼自胎無氣,故不勝,有變煞為權的特徵。

​但是戌命見卯,為桃花,癸卯金旺於申,實則卯申也是暗合,日時兩重身鬼克身。

​但講“無土”,疑是字誤,因為見土必助金氣,財生煞會攻身之特點,用火才可制煞。

​這裡的分析沒有講月令和月柱,僅從納音關係論述,很難說講清此命發貴之易理。

​既然是合帶咸池與兩重身鬼又無制約,命主為什麼可以是大富大貴之命呢?

​再看《三車一覽》書中分析:

​戊壬壬癸

​戌戌申卯

​木水金金

​此乃天地德合,共一旬之中見,正曰【君臣慶會】也。

​又戊戌木命,生於深秋,氣寒而喜見卯,東行有溫和之氣。

又秋木失時,喜見卯而旺,此為造物相扶,始為奇特也。

​德清按:

​年時天地德合同在甲午旬中,故為君臣慶會,但並未講利害關係。

​木命秋生無氣,雖在卯上臨旺陽暖,類似於“脫體化神”,但是日時兩重身鬼,並沒有分析,不關注納音往來關係。

​客觀的說,無論是《應天歌》,還是《三車一覽》的分析,皆非常形式又敷衍,並沒有切中命局具體的全體特徵。

​古書最大的問題就是列個格局,或三言兩語就草草間斷人命一生,比之任鐵樵詳細剖析命局,去之遠矣。

這個命局要分析好,需要考慮全域性的關係,綜合往來都存在哪些特點。

《閻東叟書》在論“君臣慶會”的時候,有將【戊戌木見癸卯金】組合稱為金木未能成器,往來相剋,但也沒有繼續深化下去。

這個命局應該怎麼樣分析:

戊壬壬癸癸

戌戌申卯醜

木水金金木

從天元祿出發看,戊癸合,癸卯癸丑皆為天財,卯為陰官貴,醜為天乙貴神。

單獨天元看,這個命盤是不缺財得,水在秋生得時,申上長生。

戊戌木見壬申金,乃是馬頭帶劍,身鬼克身,納音是下生上,助氣到本命得狀態。

年時確實是君臣慶會,而且全域性的氣都聚在卯上,卯申合,強化的是壬申一柱的關係,也就是食神生財,但馬帶鬼克身,也有因財至禍的特點。

這個命局的結構,不好理解為大貴命,或者說年譜上收錄的更為準確一些。

透過這個命造看二者技法,也可看出,古書雖然所有知識收錄起來,但是分析作用,不同作者之間,差異極大。

古籍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嚴密的理論體系,也有混亂的作用關係。

比如入山探寶,泥沙與金石並存,取捨的智慧,十分困難。

書不可以不讀,也不可以唯書是從。

能夠啟發思考,增長見識,才是學習的意義,但是任何時候都需要保持警惕與獨立的思考辯證。

本文來源:鼎豐閒談